首页

零点看书

书架
神奇的五华山(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世说五华

心仪五华

五华山纪事

1990年4月8日,我为了购买煤炭,第二次来到五华山上。像第一次一样,煤炭仍然没有买成,却无意中听见许多人在一起谈论五华山的传说,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听了。于是,觉得"五华山实在了不起"。特别写了如下"纪事"。此稿当日初步写于五华山的杨守道家,4月11日在自己家中定稿。

当前的五华山

为买煤炭,二上五华。五华山上,春意正发。百草杂树,勃发新芽。竹中嫩笋,争相竞拔。风和日暖,鸟语花华。叮咚溪水,沿山而下。一座水库,绿升烟霞。三两游人,汗湿回家。

一座山庙,两进旧厦。座南朝北,孤立山涯。灰墙红面,青砖小瓦。篆写三字,曰:"隐静寺"。内有我佛,三尊座次。一个和尚,独住西房。几支细香,虽燃少烟。煤炭工人,住在东房。热是煤炭。冷却庙堂。

传说宋时,庙多佛多。有庙九九,和尚千数。明洪武子,弃皇向佛。其中故事,曲折有趣。今天笔懒,只作概记:禁兵劝驾,追其回去。当家长老,以为剿庙。解散和尚,焚烧庙堂。这位皇子,至死没返。重建庙堂,做了和尚。

如今地名,还有所志。平铺山门,为庙前门;有上马石;有马塘冲;有隐龙桥;有娘娘桥;有朱伏岭;有千军岭。诸多古名,皆言此趣。虽然有名,有名无物。

十四年后,即004年6月11日,我再次来到五华山上,看到当时的五华山正在崛起,我异常高兴。心想,可爱的五华山终于到了复兴的时候了。于是,我决定要把五华山的前前后后写出来,以让世人都能了解她。

十四年后的五华山

004年的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的庙会,我又到五华山来:

君看今时:五华崛起。公路直达,游客涌至。旅游景点,重现生机。佛事再兴,庙堂又起。菩萨金饰,信徒济济。国泰事顺,重振古迹。方兴末艾,来日有奇!

这里有一个传说,是我这次上五华山在水库下公路上听到的。叙述的人是一位正在放牧耕牛的。可惜,这个人我并不认识,所以,说不出他的名字来。在众多人的谈论中,他所说的比较全面。于是我根据他所谈的内容,记录整理在这里:

牧牛人谈五华山:

相关传说

大家看,九华山多红火?可是,五华山本来比九华山还红火呢。地藏王菩萨金乔觉(695——794),从朝鲜来中华修行时,五华山的佛教已经名声很大了。因此,他先来到五华山,想选这里做他参禅说经的道场。他曾经在这里修行了一段时间,留下了不少胜迹。后来,他察看着五华山,误以为只有四条龙,将自己座下的一条龙漏掉了,因此,便说此地地势太弱,难以承载大佛永久的登坛,于是,离开去了。后来,他在九华山,看见那里的地势,有九条龙,比五华山强,这样他就在九华山坐了下来,成就了恢弘的九华山佛教圣地。因为五华山也是地藏王道场之一,而且还先于九华山;只是地藏王最终没有在这里登坛,于是,人们便称五华山是"江东第二禅林"。

五华山早在地藏王菩萨打坐以前的晋朝(65——40年)之间,就已经有了佛教。历史上叫做"隐静禅林"或"隐静寺",还叫过"普慧寺",鼎盛的时候,是在赵氏大宋朝(960——179年)。那时候,五华山上处处是庙堂;计数有九十九座,和尚有一千多人,吃的都是稀饭。厨房煮稀饭,用的是很大的铁锅上加木板箍的"闷子锅"。有一回,一位炊事的小和尚不小心掉进"闷子锅"里,被煮熬得溶化了,和尚们吃粥的时候,浑然不知。只在最后见到了人的骨头,才知道有这么回事。因为那口锅曾经熬煮过和尚,也算开了荤,不能做庙里的炊具了,便自行飞到南凌县城北的宝塔上去了。于是,五华山的紫气峰上只剩了几处空空的"天锅宕"。这个故事虽然玄乎,却说明了当时的锅大、人多和庙里禅规的严肃。

当时不仅庙堂规模很大,香火也十分旺盛。现在这里的大镇是平铺镇,平铺往北的一里路,是当时庙的山门,因为后来住上了姓朱的人家,所以,现在还叫"山门朱家"。进了山门,是骑马而来的香客们让马饮水的地方,所以叫"马塘冲"。再往里走,就是"上马石",是香客们回程上马的地方,现在还叫"上马石自然村"。如此等等,可以想象当时兴旺的情况。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68——198年在位),世称朱洪武。他在京都南京修筑了大城墙;城墙造好后,将太子(他有太子、又有太孙(注)这里只说是太子)带着去参观。结束后,他问太子:"城墙造得好不好?"太子说:"城墙造得好虽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朱洪武听了,没有回言,仅买了一个橘子给他,叫他吃掉。而后,就打发他回宫去。朱洪武的原配夫人,马氏娘娘问儿子:"父皇带你出宫做什么去了?"太子说:"去看了城墙。父皇问我城墙造得好不好,我说,好虽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末了,他买个橘子叫我吃了,就让我回来了。"马氏娘娘听了,大惊失色。对儿子说:"我儿,你赶快出宫,逃命要紧!待你父皇回来,你就没命了!他问你的话,是想讨你口风的吉兆;你应该说'这是巩固千秋万代基业';之类的好话,怎么说起'紫金山上架大炮';的话来?他买橘子给你吃,是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了。你赶快逃命去吧,逃得越远越好!"太子听了,也慌张起来,带了些银两做盘缠,骑了匹快马,只身出中华门往南逃来。

朱洪武回宫问太子何在?马氏娘娘说不知所以;朱洪武问太子身边的人,被告知:只身骑马出中华门去了。朱洪武立即发出一千御林军,往南门追赶,务必要把太子追回来。太子在前面跑,御林军在后面追。

一天过去了,太子夜里到了繁昌县新林地界的一个大山头上躲了起来。追兵也到了离这里仅一公里多路的大山头上驻扎了下来。由于当时五华山佛教遐迩的名声,第二天,太子放弃了马匹,徒步向五华山跑来,他要来皈依佛门。因为,俗人做了和尚,就不受国家法律的管束,犯过的法也无罪了。可是,御林军穷追不舍。太子眼见得跑不了啦,途中,在马头街南头的一座桥下躲避了起来。这一千御林军从桥上经过,前面不见了太子,派人到桥下观看,却没有看到太子,便耀武扬威地向五华山寺庙开来。

当家长老见来了这么许多官兵,以为庙里哪位和尚犯了国法,官兵前来围剿庙堂。为了保全众和尚的生命,他立刻解散了和尚,焚烧了庙堂。御林军赶到五华山庙前,见到的只是一片灰烬,没有找到太子,只好无功而返。

后来,人们把太子曾经躲藏的山头,叫"朱伏岭";将御林军曾经驻扎过的山头叫"千军岭"(这就是现在的峨山乡千军岭的来历);将太子曾经藏身的小桥,叫做"隐龙桥"。太子的妃子,不辞劳苦,远道寻找而来,在隐龙桥以西的小石桥上踩下了两只脚印;这座小桥,人们称它为"娘娘桥";那石头上的三角型"金莲"小洞,一直留到了现代(这位娘娘来到五华山,是否也出家了,没有听说)。

御林军走后,太子到了五华山上,皈依了佛门,做了和尚。朱洪武知道他做了和尚后,也没再追究。太子到底是皇上的儿子,权势自不必说,影响当然很大。于是,他又大造庙宇,因为他是抛弃了皇位,到这里来隐避的,所以,从那时候起,五华山庙堂的名字曾经叫过"隐龙寺"。不过,这里的庙宇因为当时毁坏得太严重了,这位太子虽然努力地重新建造,还是没有赶上宋朝的规模。也就是说,五华山的庙堂,从那以后,再没有像宋朝时候兴旺起来了。

注:这些传说,许多在繁昌县志上能找到根据,而且,所说的这些地名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在,按照它们的名字,都能找到实在的地方。由此可见,五华山的历史,不能说是杜撰的。

五华山在明朝以后的情景,虽然没有赶上宋朝时期的气势,却也有一定的规模:佛寺众多,香火旺盛,闻名遐迩。只是和其他地方的古迹一样,在那过去不远的年代里几乎被毁坏殆尽。现在的五华山正在重新崛起。她的未来一定还能辉煌起来。

史书上说:朱洪武的二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于洪武5年(19年)病逝;他的儿子、朱洪武的孙子朱允炆被立为太孙;198年朱洪武逝世后继位,是为明惠帝,年号建文。建文四年,朱洪武第四子燕王朱棣受削藩威胁,起兵夺取了皇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成祖夺位时,建文帝和后妃不知下落。有说**于宫中,也有说出逃后入了佛门。至今惠帝和后妃的下落仍无结论,是明史一大疑案。按:五华山的"隐龙",若设为朱标比较合理:朱标出家后,作为皇家的正史不会记载;而为掩世人耳目,宣称他死亡,是在意料中;若说是明惠帝,似乎也符合史实;可是,没有这方面的传说,不敢妄论。

004年6月1日整理

杨汉荣谈五华山:

五峰概况

桂月峰,解放前是平铺汪道玉的山,所以现在当地人叫他"汪道玉山"。东南有个方家涝,曾经有个不小的村庄,住过不少人。山的东边没什么大的山了,西边有个宿猿洞;宿猿洞下是喷银泉;西北是响水洞;东南隔山有磨鹰石。西边的大山是行道峰。与行道峰中间的矮山,叫灰山头。为什么叫灰山头呢?是因为那山头上,有许多灰一样的东西,这也是五华山的神奇之一。

行道峰:又叫团山。曾经开垦种过庄稼,现在还有石头码的一层层的地形。山上有个神仙洞,洞里空间有两间房子大小。行道峰西南是紫气峰。

紫气峰:东北接着行道峰,由北向南延伸。是五座山峰中唯一南北方向行走的山。山上怪石嶙峋,荆棘丛生,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山上有三个天锅宕,分别叫一宕、二宕和三宕。所谓天锅,实际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圆形地。三宕最高,在山顶上,也最大,有两三亩地;二宕、三宕相继往山下来。二宕约亩把地大,三宕更小。紫气峰的南边是碧宵峰。

碧销峰:是五华山的主峰,海拔79米,山顶上是望江坨,站在上面,可以眺望长江。也是现在五华山佛教建筑的主要地方。峰下有石阶从东贯穿到西。沿途有隐静寺,观音庵、正殿等主要寺庙,山上有五猖庙、龙王寺、龙王庙和龙王井。正殿的吃用水,都从龙王井引入。一路上有灵龟、神牛脚印、地藏王脚印、青狮、白像等胜迹。沿着石阶往西,可以达到峨山乡的石壁山姚家和鹤林王家,而进入像形。碧霄峰东,是鸣磬峰。

鸣磬峰:在高大的碧霄峰东,显得小得多。据传,李太白《咏阴静寺》的诗刻在上面,可是,我们寻找了多次,静没有发现。

鸣磬峰以东是拜台山,山不大,也还平缓。因为站在它上面可以很方便地向着太子坟祈拜,故名"拜台山"。拜台山以外,都是一些不出名的小山了。

姚有源谈五华山:

原来到五华山寺庙的路

在水库没修建之前,从东南方向来上五华山寺庙的人们,需经过太子坟对面沿山涧沟的石板路。

到了鸣磬峰下,由于山坡比较陡峻,山下不能行走,则修了小桥,渡给涧沟上五华山来,这横跨涧沟的第一座小桥,就叫虎溪桥。步过虎溪桥再过龙溪桥还是回到了涧沟南边,便是隐静寺了。

水库修好后,人们从东南方向上五华山来,需绕着水库大坝。改革开放后修了土公路,006年又铺了水泥路,这样才有了现在一车到隐静寺的阳光大道。

太子坟的方位

水库没建以前,来五华山寺庙,大路是在水库里的涧沟边的大路上。太子坟的位置在桂月峰下,水库水下的东北角处,与对面的小山相望。因此,对面的小山叫做"拜台山"。

虎溪桥

虎溪桥又名"无灰桥"。因为构造它的石材是石匠事先做好了榫头,一块石料套在一块石料建筑起来,没有用诸如"糯米稀"之类的粘着物。它的位置在现在的龙溪桥下游约一百米处,在建水库时已经被拆除,石料做水库用了。它的位置,现在淹没在水库里。

龙溪桥

龙溪桥的位置,是现在从水泥公路上下来,进入寺庙区所经过的一座小桥。它横跨涧沟,供人们通过。它的本来建筑,在建造水库时已经被拆除,石料在水库上用了。现在的简易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

隐静寺

隐静寺这里地域开阔。在这里可以一览五华水库和神奇的五座山峰。隐静寺是五华山最早的寺庙,也是现在保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庙宇。

五华水库

五华水库,位置在盘松盖以上。上五华寺庙的人,过了盘松盖不远,就进入水库的跑洪道。这跑洪道也是上五华寺庙的一小段公路。

五华山水库,建于特殊时期中学大寨的时期。具体是1966年开工,1975年建成。面积,水库底部占去了耕地水田老亩七亩七分,合市亩约1.8亩。积水(水源来处)最大面积1.4平方公里,合040市亩;库容48万立方米,水利库容7.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万亩。大坝高程19.5米,坝顶长度180米。

水库的建成不仅为下游农业生产做到了旱涝保收,也增添了五华山的风景点。可是,为了修建水库,也湮灭了一些古迹。目前,太子坟和虎溪桥都被淹没在水库里。

刘章富谈五华山

五华正殿山上的石头为什么是裂开的

——金牛、灵龟和金人

地藏王在五华山讲解佛经,感动着四方生灵。远在大湖的大乌龟知道了这件事,也决心要来聆听。这天,它半夜三更就动了身,往正殿爬来。它费了周身的力气,总算爬到了正殿跟前,已经听得见殿里钟响鼓鸣,不禁高兴的想着:"我终于能听到地藏王的宝经了。"

山下住着一户姓金的人家,家中有头耕牛,听说地藏王在山上讲经,早就想来聆听,因此,一有机会总是往正殿上跑。可是,这些天主人金家农事很忙,天天要它耕田耙地,它急得像猫抓心似的不安。这天金家小子正在用它耙地,忽然觉得内急,将牛停在了地头,到隐蔽的地方方便去了。这耕牛歇了下来,以为得到了有利的机会,不顾肩上还背着铁耙,急急忙忙地向正殿奔来。在快到正殿时,它听到了钟鼓鸣响,兴奋异常,只顾抬头奔跑,没有顾及脚下,更没有在意还有正在往正殿赶来的乌龟。无意之下,一脚踏在了乌龟背上,因为赶路,脚步踏的很实,竟将灵龟的头踩得翘了起来。从此,乌龟就化成了石头,翘着**,背上留下了深深的耕牛的脚印,停留在路当中。

金家小子方便过后发现跑掉了耕牛,联系它老是想上正殿的行为,料想它肯定上正殿听经来了。于是直接往正殿找来。快到正殿的路上,见一只大乌龟的背上有一只深深的牛脚洞,又见这乌**翘在路上,就知道是他的耕牛所为。于是,他将正在静听佛经的耕牛牵了出来,训斥道:"你这个孽畜,有什么德性配来听经?那乌龟好不容易爬到这里,想来也是为了听经,是个有灵性的乌龟。竟被你一脚踏死,你残暴无德,还听什么佛经!"说着举起鞭子,狠狠地抽打着耕牛。耕牛负痛不过,挣掉金家小子手中的鼻绳,拖着铁耙,在五华山上狂奔起来。把好端端的五华山的山体,到处都耙得深深的耙齿切口。

如今离正殿不远的路中,翘着的乌**,被人们称为"灵龟石",那灵龟的身上还有一个深深的牛脚洞;而五华山的山体上,到处都是铁耙耙出的裂开的切口,就是这个由来。

因为这用牛的小子姓金,所以,后来人们都说"金人鞭金牛,金牛拖金耙,踩死了灵龟;还拖着金耙,划开了五华山上的石头"。

刘章富口述,二○○五年十月二十六日整理

盘上盖①

"盘上盖"是学屋与寺冲相连的一片山地的名称。

本来,这里是一片松树林,其中有一棵盘松,树龄最老,树体也最高大。它虬枝劲节,树冠宛如一把大伞,盘于空中,白天乍看,犹如一片乌云盖在树顶上,非常漂亮,也很有名气。因此,人们叫这里是"盘松盖"。

五华山是古老的佛教胜地,也是地藏王菩萨首先打坐的地方。当年,许多生灵都到这里来聆听地藏王讲解佛经,传授佛法。这其中有个妖怪,人们不知道它是什么妖怪,它也想修行,天天都到正殿来听经。听过经后,就来到盘松上休息。因为它是来听经的,所以虽然是妖怪,却没听说它做过什么坏事,更没听说它残害过生灵。但是,人们老是看见它来往于正殿,歇宿在盘松上,又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就胡乱地叫它是"盘松怪"。

现在,"盘上盖"这个地方,正确的名称应该是"盘松盖"或者是"盘松怪"。可是,人们都叫它为"盘上盖"了,也只好一切随缘,就算它是"盘上盖"吧,不必再更改它了。

①又有一种说法:盘上盖本来是"盘松间",是说这地方是盘松之间。因为当地人口语"间"和"干"同音,把盘松间说成了"盘松干",时间久了,引入文字时,便成了"盘上盖"。

王玉来谈隐龙桥

隐龙桥

隐龙桥在繁昌县平铺镇山河村村部往北的第一座山河桥西边。桥的西南五十米处,是山河村原民兵营长王玉来的家,王今年六十九岁。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到他家做客。闲聊中,他谈到了隐龙桥曾经热闹非凡的往事。

南京到屯溪的铺路,经过新林到平铺路段时,一条涧沟由西向东,将茶冲的山水引向河广湖,横向切断了这条路。为了行路,人们在这涧沟上修了一座石桥。石桥近三米宽,三米多长。当年朱洪武在南京造好城墙后,带着太子即他的儿子观看。他造城墙目的,是想保他江山永远牢固。信服吉祥的朱洪武希望太子在观看新城墙时,能讲些吉利顺祥的好话。可是,当他询问太子对新城墙的感受时,太子却说:"城墙造得好虽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因为他造的城墙没有把紫金山包括在内,而南京城是紧靠紫金山建设的,城墙再高,当然高不过紫金山,所以,太子说的也在情理。可是,这样却触犯了朱洪武心中大忌,认为这"东西"不是继承国运的材料,应该及早除掉。于是,买了个橘子叫太子吃了,并叫他先回皇宫。太子回宫后,马氏娘娘问明了情况,知道朱洪武回宫后就要将太子"剥皮抽筋",予以杀害,于是叫太子赶快逃命。太子出逃后,朱洪武便派出一千御林军追赶。太子为了活命,直接往五华山逃来,想在五华山当和尚。因为当了和尚就是出家,而出了家的人,犯了国法可以不予追究。当他逃到山河(当时叫马头街)涧沟桥上时,御林军也追到了,眼见得无路可逃。情急之下,他从路上来到桥下,要借小桥隐身。御林军也看见前面不远有个赶路的人,似乎就是太子;眨眼间不见了人影,也以为他躲到了桥下。当即派了个小兵到桥下观看。小兵看过以后汇报说:"桥下只有密密的蜘蛛网,没有太子。"追兵头目当然明白,这样的小桥,如果真的藏了个人,会一目了然。何况蜘蛛网还在,分明不会藏在这里。于是命令部队,快马加鞭向五华山赶来。

五华山当时是中国有名的佛教胜地,和尚众多。正因为人多混杂,品行道德良莠不一。因此,主持长老对五华山的安危非常担心,生怕哪个捣蛋鬼闯祸,危害庙堂。现在听到报告说,众多军队向五华山奔来,以为是哪位不守规矩的和尚真的触犯了国法,这些军队是来剿灭庙堂的。于是,马上将庙里的资金尽行分发,解散和尚,叫大家赶快逃命;他自己也随即放火烧掉了所有庙堂。

追兵到了五华山时,见到的是一片焦土,没找到太子,只好无功而返。太子到了五华山时,见到的是一片废墟,不仅伤心,而且绝望:此乃老天绝我性命也——我远自京城逃命至此,以为能够出家,苟延残喘;岂知此处竟然没有了庙堂!他长叹了口气,一屁股跌坐在废墟的庙基前,将那地方跌出了个大宕窝!之后他死在了五华山,埋在五华山里,现在那里还有座"太子坟"。

这座无名小石桥,因为隐匿过太子,从那以后,便被人们称做"隐龙桥";离桥五十米的小山,被称做"撵子山"(即朱洪武派兵撵他儿子,撵到这里,就"撵不见了"的意思)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这么叫着。

解放前四五年,那年夏季干旱,隐龙桥下游农田灌溉困难。附近农民头十个人疏浚流向隐龙桥的这条涧沟,以便让上游的水能顺利流下来。当疏浚到隐龙桥下时,见朝五华山方向的桥洞横楣上,水迹浸泡过的地方,有个图像。仔细看看,像是塑出来的菩萨像。这像的头部直径约一尺,以下是半身像,直达桥洞之上。这班农民结合隐龙桥的传说,对这图像祈祷说:"你是不是菩萨啊?你要真是菩萨,请你保佑在三天以内下场大雨。我们给你烧香,给你传名。"果然三天里就下起了大雨。

当时农民多灾多难,也很迷信,对菩萨不打诳语。见真下了雨,就向这水迹似的佛像磕头、烧香。附近有灾有难的人听说这里有个菩萨,也来向隐龙桥祈祷。平铺有一位妇女,嘴巴上生了个肿毒,在这里烧香,在桥下舀了些水回家洗涤,居然将那肿毒洗得掉下一块骨头来;以后,就痊愈了,只不过嘴巴歪了一点。这个人没几年还活在世上。还有个人,因为男女关系,被人戳了十二刀,鼻子被割得挂着。他家里人也来烧香磕头,代他求乞,舀水回家洗涤,居然也洗好了。这样,大家都说"隐龙菩萨显灵",名声大震。来烧香磕头的人多得很。渐渐的,很远的地方也有人专程前来求乞,有南京方向也有徽州方向的;其中有坐轿的也有骑马的。当时拦桥建了个房子,像亭子一样,四周没墙,先是盖的草,后来还盖上了瓦。桥下菩萨像面前拦涧沟挡了三块木板,供人们磕头祈祷;从桥上到桥下的旁边放着一口大锅,算是香炉。香客们的大香小香,直接往大锅里香堆上扔。这些香大的有半人高,还有吊香、大盘香用竹篙子悬着烧,前后延续约一里路,一天到晚香烟缭绕。许多人送来旗杆,先两根并排一栽,后来太多了,就一根靠一根地蓬起来,一直从隐龙桥"蓬"到了撵子山边上,约五十米长的地方,都蓬起了旗杆,真是多得不可胜数。旗杆是用小松树做的,一送就是一对,三米左右长,七八寸粗,上面用小木板做个四方盒子,盒子两头各挖个圆洞,旗杆顶上还留着一撮青绿色的松毛,算是"万年长青"。有两个吹鼓手,来了香客就吹喇叭。人家丢的香钱也被他们收了。丢香钱一般是一百块两百块,也有丢一千两千的,最多的也就一万两万。当时,一百块只是现在的一分,一千块就是现在的一角,一万块才是现在的一元。可见,当时来烧香的,多是穷苦百姓。尽管这样,那吹喇叭的一天收入也不少。因为香客多,桥两头许多人在露天下做小生意。做生意的人一个接一个,就像一条街,和烧吊香的一样,也延续了一里多路长;还做了两个茶棚子,既卖茶又卖饭。这些做生意的人都能赚些钱。

这样持续了三四年。四老爷(新四军)见太轰动了,大约不利于他们活动。一个晚上,放火烧掉了桥上的房子,香客们送的旗杆也被烧得尽光。那天烧房子时,两个吹喇叭的人吓得躲进了王玉来家的灶间里。此后,香客少多了,但是还有个拽子(手和胳膊残废的人)守在茶棚里,收点零星香钱。有天晚上,那拽子不知道怎么搞的,失火烧掉了棚子,他只好回家去了。之后,烧香磕头的人就渐渐地少了,隐龙桥还恢复了原来的清净。

本文6字,整理于二○○七年一月十二日

为您导游

——五華山景点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当您阅读了以上的文章后,对五华山厚重的佛教文化和她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会有初步的认识了。您一定会认可:五华山佛教历史不仅悠长,而且光彩夺目。因此,对五华山会有感情了。尽管因为历史的原因,山上许多古迹已经不复存在,可是,作为"名山",她依然没有失去应有的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我愿意做您的导游,与您一起游览五华山的名胜景点。这样,不仅会加深您旅游的兴趣,而且还会让您更加容易体会到"神奇的五华山"实在的内涵,理解其所以称之为"神奇"的了。

总概

五华山名胜景点名称

地设五峰胜景和,青龙昂首顶天锅。

青狮白像充门卫,神犊灵龟比上坡。

雅韵悠扬响水洞,怡神养目泛粼波。

百丈巍峨惊石壁,千寻飘渺览江沱。

观音岩上瞻三绝,地藏塔中仰一多。三绝:指以山体自然石壁为墙、凿佛龛、雕佛像,一多:指地藏王佛塔三层四方都有地藏王像

无意井中横木影,有心泉底识鱼梭。传说杯渡建庙时,所用木材均出自金鱼泉中,现在无意中还能看见木材的影子、现在泉流中有金鱼游动

仙人靠背遗颅枕,和尚诵经念弥陀。

碧霄际月压群峰,桂月晨曦别样红。传说桂月峰上有丹桂,是别具一格之桂

鸣磬峰顶生紫气,麓溪行道叹峥嵘。

宿猿归虎神仙洞,白像青狮奥妙中。

金鱼卓锡喷云雾,西山凤凰吐玉泓。

地茔太子呼天子,桥藏太子号隐龙。

上马石墩留古迹,山门朱氏话遗踪。本来是上马踏脚用的石头,现还在上马自然村大塘拐土地庙旁

龙溪虎溪桥不见,御书单传阁俱空。御书阁,单传阁续修于宋,火毁于明朝

和尚冲僧皈杳远,寺冲俗化与民同。和尚冲即堰塘村民组所在地,当时是和尚聚居的地方、寺冲是是水库下学屋王家村一带的地方,当时都是寺庙

杨汉荣诗文,方时学注释

五峰拱合的五华山

五华山的神奇特点,是五座山峰都在这里隆起,形成了五峰拱合的形态。于是,这五座山峰拱合着的山脚下,成了稀有的好地形。加上这里风景秀丽,景点独特,早在两千多年前晋朝的时候,佛教传人中国时,这里就有了佛教寺庙。此后,印度高僧杯渡来传播佛教时,选定了这块宝地,广建庙宇。于是,这里的佛教不断发扬光大,地藏王在九华山登坛以后,五华山便成了佛教胜地"江东第二禅林"。

这五座山峰,人们根据它的地理位置和形状特征,分别被命名为桂月、行道、紫气、碧霄和鸣磬峰。这些名称的含义,很明显,都是有着很浓厚的佛教痕迹。剖析这些原因,我们更能了解五华山的佛教文化之悠远与厚重。

这五座山峰的排列,站在龙溪桥上看,面向东北,顺序往西南,再向东南旋转,第一座山峰是桂月,第二座是行道峰。行道峰是五座山峰中最矮小的一座。第三座,也是最西边的山峰,是紫气峰。挨着紫气峰西南的是碧宵峰。碧宵峰是五华山最高、也是最大的山峰。他的主峰叫望江坨,海拔是79米,古称二百八十丈。79米虽然不算高海拔,可是,这里的地平面海拔也不高,它就显得挺拔而巍峩了。站在望江坨上,晴朗的天气,可以看见十多公里以外的浩淼长江。碧宵峰往东是五峰之一的鸣磬峰。鸣磬峰外边有一座小山,叫做拜台山。因为它的位置在太子坟正南面而得名。鸣磬峰与桂月峰隔着五华山山冲相望,是五峰中南北两侧最东边的山峰。

这五座山峰,从东北围向了东南,使这里成了五峰拱合、中间共一处平地,即五座山峰的山脚都在这里的奇特地形。这便是五华山的地势所以能够著名的主要原因。

各处景点

——主要根据杨汉荣先生辑录的资料撰写

在这里,我将自告奋勇地为您游览五华山,做一番导游工作了。

盘上盖

这是进入五华山旅游区的第一个景点。这里虽然没有了"如云如盖"的古松,却也还郁郁葱葱。相传,地藏王在五华山讲解佛经时,有一个魔怪天天去听讲,听过以后,就到这里盘踞在松树上休息,人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因此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只见它常常盘踞在松树上,因此只叫它是"盘松怪"。时间长了,盖与怪发音相近,便叫成了"盘松盖";又一种说法是:这里松树本来长得如云如盖,叫盘松盖是正确的;还有的说,这里因为松树成片,树冠长得如云如盖,像盘子一样盖在天上,不见天日,来到这里,其实就是来到了盘松间,这里的人"间"与"盖"发音基本相同,把盘松间叫白了,便变成了"盘松盖"。不知道什么原因,文人们将这名字写到纸上,竟将"松"写成了"上",居然变成了截然不同的"盘上盖"了。

相传,地藏王离开五华山时,有些恋恋不舍。曾经在这里打盘趺坐,仔细察看五华山的地形。他本来多次察看五华山只是"五龙五珠",现在看来,实在是"十龙十珠"的地形,非常反悔已经决定离开这里。佛经上有"大神不走回头路"的说法,这样,他还是离开了五华山,上了九华山。

站在"盘上盖"这里,设身处地,看着眼前的风景,想着这个地名的由原,很值得我们深深地玩味。

五华山水库

过了盘松盖,就来到了五华山水库的跑洪道里,五华山水库映入眼帘了。青山之中忽然现出碧波荡漾的水面,当然令人感觉焕然一新。站在水库大坝上,举目望着刚才来的方向,会感到居高临下,心胸豁然;举目五华山,像是屏风绿帐围在四周,处在青山绿水之中的您,会觉得格外心旷神怡。您要是游山累了,再来乏舟水上,则又会进入醒神悦目的境界。这座"学大寨"中的产物,虽然为五华山增加了景点,却也淹没了几处古迹。这主要的是太子坟和虎溪桥、五华山的碑林,等等。水库具体情况,请参阅《世说五华》中的《五华山水库》一节。

龙溪桥

从公路上下来,进入现在的寺庙区,所经过的第一座小石桥,便是龙溪桥了。原来的龙溪桥在建筑水库时被撤掉了,材料修筑水库用去了。现在的桥� �是近年建筑起来的,没有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当年,这里还有座寺庙,叫做"降福寺",解放前后便被毁去了。

隐静寺

进入五华山的寺庙区,首先迎接您的,是最古老的寺庙——隐静寺。这虽然是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经杯渡手建筑过的古刹,然而眼前的隐静寺却是清代的建筑物。前后三进,有殿堂十多间。

相传殿后岩石称观音岩,岩上雕刻着宋代佛像十多尊。目前难得寻见。

现在"隐静禅林"木匾,以及匾上四个字,都是当代书法家程家庆先生书写并赠送的。"隐静禅林"石匾,字是鲍新民先生书写,另请人雕刻的。

石头和尚

隐静寺与观音庵之间的半山上,有一自然耸立的天然岩石,酷似站立诵经的和尚。被人们称为石头和尚。相传,是古代隐静寺里一位得道的和尚诵经时化身在这里了。

观音庵

我们再顺着盘屈折叠的山泉,沿着石片铺就的古道,这就行走在碧霄峰下了。行不多远,来到观音庵。现在的观音庵,是改革开放后建筑的。虽然有些因陋就简,却也还有古色古香的味道。

这里为什么修筑了观音庵呢?相传,从前有一个书生去赶考,路经这里,走得累了,坐下来休息。无意中见水井上有一朵莲花,托着观音大士端坐在上面。书生感到好奇,于是便向观音大士祈祷起来。他去考试,果然得到了好的成绩,做了大官,之后,他便在这里修筑了观音庵——相传这个赶考的书生,便是马塘冲的陈显祖,他官做到了"州同",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市市长的级别。

观音庵这地方虽然局促得很,里面却有两处奇特所在。第一奇特是庵的座墙是山岩。一般的山岩都很潮湿,而这山岩下便是金鱼池,竟然干爽得如砖砌的墙。第二奇特,是在这山岩上雕刻着佛像。这两样,与其他地方相比,都是独一无二的。

金鱼池

观音庵后面有一处水井,迎接着高山上的泉水,终年不断。井中有成群结队的小鱼,叫做金鬣鱼。从古代便有传说,改革开放前已经绝迹,寺庙重新修建后又重新出现。人们都说,这是五华山重新走向兴旺的预兆。这种小鱼虽然很小,却非常神奇,它只能在这一个地方生活,若移至别的地方,无论如何也养不活。曾经有人把它用小瓶装着,送到安徽省生物研究所研究,却也没有研究出名堂来。

此鱼仅二寸来长,体型线状,鳍鳞灿黄,阳光照射,金光点点;人们欣赏它时,它依然神态自若,摇尾畅游,让人爽心悦目。宋朝人杨杰曾做诗咏诵今鬣鱼道:

岩深映碧罗,金鬣弄寒波;莫念江湖好,江湖风浪多。

当年,杯渡在五华山修建寺庙时,所用的木头,都是从这井里出来的。所以这井也叫"木池",寺庙修筑完工后,总管师傅无意中说:"木头够了。"这井中就再也没有木头出来了。如今的人只要没有介意,还能看到水井中漂浮着半节木头;可是,要是用心地察看,便看不见了。

木、米、盐、酱池

五华山的木、米、盐、酱池,是神奇的水池。相传当年杯渡在五华山广建庙宇时,所需物资都由这些池里供给。现在,除上述金鱼池外,其他诸池,都被水库淹没了。

灵龟

从观音庵出来,目的地就是地藏王正殿了。可是,一路的胜迹又让我们浮想联翩。眼前有一处石头,极似伸长脖子的乌**。传说,这是真正的乌龟。它为了要聆听地藏王讲解的佛经,吃够了千辛万苦,从遥远的湖滩上,用它那"爬行的速度",爬得已经能听得到念经的声音了,却被慌忙奔来的耕牛一脚踩得伸长了脖子,永远停留在这里了!详情请参阅《世说五华*金牛、灵龟和金人》一文。

青狮石

地藏王名字叫金乔觉,俗名叫金守忠。他从朝鲜来到中国,曾经在许多寺庙讲解过佛经,传授佛教。他曾经计划把五华山做为自己永久的道场。因此,在这里进行过长时间的佛经讲解。佛主释迦牟尼对他在五华山讲解佛经的地方十分注重,于是派来了青狮和白像前来守护,以防不法的妖魔鬼怪的骚扰。于是,青狮和白像奉命来到正殿门口,一左一右地俯伏下来,担任着地藏王道场的守护责任。这尊石狮因为是俯伏着的,所以比较矮小。

白像石

白像和青狮的任务是一样的。它们忠于职守,诚诚恳恳地把守着正殿。地藏王后来认为五华山地势偏弱,不适合他做永久的道场,辞别了五华山,上了九华山。于是,这一对守护正殿的青狮白像,还忠于着它们的职守,年代久了,终于变成了岩石,成了五华山正殿的永远守护神。

青狮白像洞

就在青狮白像石后面,正殿前面,有一个石洞,叫"青狮白像洞"。洞口比较隐蔽,看似一条大石缝,可是里面却是深邃莫测的洞穴。早先,一位游客曾经点着蜡烛钻了进去。蜡烛燃烧完了,只好出来。一人问他里面的情况,他说:"我已经走了很远了,可是,还远远没到尽头;只是蜡烛不够,只好出来了。那里面还不知道有多深呢。"此洞穴究竟有多深,里面是什么情况,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正殿前的石壁

地藏王从朝鲜来时,随身带着一条狗,他为其取名叫"善听"。他成佛以后,这条狗被叫做"地听"(据《西游记》)。九华山正殿有一只铜铸的狗,被人们称做"犼",那就是"善听"的原型。

有一天,地藏王正在他的经堂讲解佛经,忽然,听到山神土地向他耳旁说道:"法师,您的善听向南去了。"地藏王听了怕这畜生要去惹弄是非,便起身向南追去。由于他有些匆忙,下脚过重,踩塌了山脊。以至形成了现在从正殿到芝麻地西南一侧,大约三百米长的悬崖绝壁。因为石壁像刀削似的陡峭,看起来蔚为壮观。只是因为神牛的原因,这些石壁都被金耙耙得尽是耙齿切开的裂口(详细情况,请参阅金牛、灵龟和金人一文)。

地藏王脚印

地藏王找回了他的善听后,仍然急着众多的听经者,于是,带着善听,急急忙忙地赶回他的讲经堂。也由于脚步重了一点,从山上下来,踏上了石板路,竟然踩了个大窟窿,形状像是穿靴子的脚印。

狗迹崂

地藏王随身的善听,习惯于在现在的芝麻地这里大小便。它每当大小便过后,总用爪子扒土覆盖。竟然将这里扒出了一条山沟。如今人们仍然叫这山沟是"狗迹崂";也有人叫它是"狗脚崂、狗行崂"的。

趺座坪

传说,地藏王在五华山传道时,参禅说经总是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日子久了,竟将这块石头磨得光滑如镜。地藏王到九华山去后,僧尼们在这块石头上建筑了地藏王佛塔,又建筑了一堂大庙,把佛塔保护起来,这座庙堂,就叫做"正殿"。

正殿

即地藏王正殿。现在的正殿,是一九九七年落成的。虽然不够宏大,因为地处上坡,朝殿时,须拾级而上。因此,在平地上瞻仰正殿,也还蔚为壮观。殿里"总说西湖西子般,又言阳朔是婵娟。纵观九州风景地,终究不如五华山"的诗句,我今人吴鸣先生撰写的。

仙人靠背石

过了正殿以后,路边有一块竖起的岩石,形状酷似人们常用的靠椅。这便是当年地藏王经常休息的地方,地藏王在这块石头上留下了一个侧身坐姿的印迹。据说,经常在它上面休息,可以强身健体。

龙王井

龙王井又名"凤凰泉"。在正殿后西北边的山脊上。山顶上有水,而且水源宏大终年不断,不能说不又是一处奇观。目前,正殿里吃、用水,都从这里引进。井旁有庙,名叫龙王庙,传说此井与长江相通,如是才有"龙王井"之称。

西山石壁

龙王井西南,有陡峭的石壁,高十多米,有三四百多米长。其酷似刀斧所削,如天石嵌空,又有如屏风、如牌坊、如屋、如船之形状,险者摇摇欲坠,稳者有磐石之安。身历其境,虽有惊心动魄之感,更有旷目舒怀之意。据史料记载,这里曾经有座寺庙,名叫"石壁寺",具体位置、寺庙的规模,现在已经无从查考了。

览江坨

顺着龙王井往南,走在石壁以东的山道上,渐渐高攀,走过一千多米的山脊后,则攀上了五华山的主峰——碧霄峰的山顶了。这里叫做望江坨。从望江坨上鸟瞰五华山全景,以及周围的众山,都如丘如笠,使人具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晴朗的天气,举目远眺,二十里外的长江,像无尽的带子一样,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甚为壮观。看着这么壮丽的景色,您将心旷神怡,遐想联翩。这里曾经有座观音庵,也早被历史湮没了。

天锅宕

游览了望江坨,我们还得从原路回来,再从观音庵出发往西北,来到紫气峰上。紫气峰顶下来一点的山脉,叫做"龙山",天锅宕就生在这里,所以有"青龙顶天锅"的说法。这里有三个大天锅宕,从下至上依次排列。最东边的称做三宕,中间的称做二宕,最西边的,也就是最上面的,称着三宕。三当最大,约两三亩面积。相传,当年寺庙多,僧尼也多,这三口锅都为庙里所用。后来发生了炊烧的小和尚失足掉进锅里,被煮化了,让同伴们吃掉了。这是佛门的悲剧,犯了佛门的大忌,这三口锅都飞走了,其中一口飞到了南陵县城北的宝塔上去了,这里只留下了三个天锅"宕"。

归虎洞

又称老虎洞。在天锅宕的头锅与二锅之间。洞外怪石嶙峋,荆棘丛生,藤蔓交织,遮天蔽日;山深廖静,很少有人的足迹所涉及。

桂月观光

看过了天锅宕,我们还回到原路上,来到桂月峰上看看。

在桂月峰上,早上看旭日喷彩,中午可以进入白猿洞探奇;晚上欣赏朗月清辉,都会别有一番风味。

站在桂月峰上,俯瞰山光水色,众山像是浓妆艳抹的舞女,阿娜起舞,无限妩媚;五华水库像是一颗明珠相嵌在绿色的海洋里,映着阳光或者月色,波光粼粼,格外耀眼夺目。此时,我们必定会想起当年杯渡禅师,在朗朗月光之下,趺坐在丹桂树下参禅,是何等的肃穆清雅!从前,这里有座寺庙,叫做"西庵",如今也看不见了。

美丽的五华山,桂月峰是最东边的一座山,它像航标一样,每天为五华山引来朝阳和初月,开创着五华山崭新的每一天!

宿猿洞

又称白猿洞、猴子洞。在桂月峰西北的悬崖绝壁之间。是群猴啸聚嬉戏之地,山鹰展翅亮嗓之所。如果有艺高胆大者,或者借据攀高工具,可以攀附入洞。那样,一定会猎奇更多,增添无上的雄浑之气。

响水洞

桂月峰与行道峰之间,有一处低矮的小山,叫灰山头。山上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洞穴,洞中流水潺潺,终年不绝。若扔进石块,如敲打锣鼓之声;对洞嚷叫,声音雄浑悦耳,环绕飘渺,人们不知道它的深远。因此,叫做响水洞。每到黄昏薄暮,成群结队的蝙蝠像潮水般往外喷飞。此情此境,格外令人惊讶。

喷银泉

宿猿洞下有一眼泉水,无论是旱是涝的时节,泉水喷涌不绝。这里喷出来的泉水晶莹剔透,无尘无染,像是雪白的银子,又是喷涌不歇,所以被叫做"喷银泉"。

神仙洞府

桂月峰西侧比较低平的山峰,叫做"行道峰"。行道峰虽然并不险峻,却有个"神仙洞府"。这个洞穴位于行道峰的西侧,里面形似房屋,从前桂月峰下的西庵僧人僧伽,常在这石洞里坐禅修道。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有人在这里躲避战祸。可见里面的环境是很适宜人类居住的。

我们游览了这么许多名胜景点,您一定会认为,这神奇的五华山,遍山有灵气,处处是景点。说她"神奇",真正是神奇得耐人寻味!如果您的游兴没尽,您自己还可以仔细地体会五华山上的其他景点。我是个并不称职的导游,没有给您更全面、更详细地介绍五华山的全貌。还有很多诱人的景点,您亲自来观察、体验,将会有更无穷的趣味。

以上写成于二一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整理(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官妖 三寸人间 逆天邪神 超神机械师 升迁之路 明天下 韩三千苏迎夏 赘婿 帝霸 贴身兵皇
相关推荐:
苍天之叶纸扎人盗墓他的嘴不会撒谎木偶之死逆天的癞蛤蟆浮途世界三界棺龟仙奇缘白金战士空间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