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点看书

书架
罗汉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罗汉灯

早在民国三十二年(194年),东圩村就玩过罗汉灯。当时,董正富的父亲老成旺因为识得几个字,做了罗汉师傅。到了董正富,虽然识不了几个字,却保存着叠罗汉的图谱。于是,对河南陵他董姓本家便来请正富去做师傅。而正富怕自己一人难得应付,便叫上赵恒顺一起,以为两人可以凑合凑合。

因为罗汉灯名声不小,包包拜年回来后听说他二伯去当罗汉灯师傅了,非常好奇。便怀着好奇的心,向来窜门的董正玉请教。董正玉看在包包爱听他故事的份上,便将玩罗汉灯的有关事项向包包详细地叙说着:

玩罗汉灯就是叠罗汉。与穿马灯、玩龙灯,都是大型的群众娱乐活动。参加的人多,需要统一调度,就得用神灵来统治大家。因此,在玩灯前都先在土地庙那里"掺左"。所谓"掺左",就是告诉神灵,为了玩灯,请他出来协助。掺过左后,据说就有了神灵,虽然是玩,就不能太随便,需要郑重其事了。只有这样,灯才能"玩"得好。

掺左,就是去土地庙边立个牌位。那一年掺左,董正玉参加了。牌位是一块小木板,上面用毛笔竖着写了三行字。写好后,带上一只公鸡,在土地庙边的地上把牌位插着,把公鸡杀掉,将它的血绕牌位浇一圈,而后向牌位磕头,说明大家要玩罗汉灯,请神灵护佑。做了这些,用一只破箩筐扣上牌位,就算完成了掺左的手续。那掺左的牌位是这样写的:

中间是一行稍微大的字:"南塘部下五福五道五路五猖兵马正神之位",两边是十个字的对联:"一对小童子,二八大英雄"。

玩罗汉灯的演员称为"神脚",共有十八位,分别是:

龙虎脸两人,身穿黑衣;头黄衣两人,二黄衣两人,顶二桩、小二桩各一人,天、地柏各一人,嫩黄衣两人,这些人都穿黄衣。除天地柏和嫩黄衣是十五六岁的男青年外,都是成年人,必须身强力壮,尤其是龙虎脸,最好是大力士。还有绿衣两人,是十二三岁的男孩,白衣两人,是七八岁的男孩,以及一对童子,是周岁左右的男婴。这些角色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罗汉"。

罗汉灯的叠法变化多端,有六十四辙。其中负重最大的是"双茅柴",其次是"金花"和"贡花"。这些重的,十八个人两辙都得叠完。每辙九个人叠在一起,仅龙脸和虎脸各做一辙的底桩。一个人要把九个人堆着走,当然要有很大的力气。最玩险的是五层头的"一支笔"和四层头的"海笑"。都是单人站马——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肩上,层层往上顶。特别是海笑,上面的绿衣还得做脱衣伸腿的动作。像是练武功的玩把戏,非常惊险。叠罗汉中最轻松的是"拜香火"。是礼仪性的玩法,意思是给人们相送平安与富贵,很受欢迎。罗汉每叠一辙前后,神脚们都要穿插转圈,叫做"跑阵"。这样有利于舒展身体,振奋精神,对出大力气和做惊险动作有好处。

罗汉灯的神权色彩十分隆重而且严肃。甚至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许多传说和强牵附会,都做得煞有介事,让人相信确有其事,使人悚然。于是,虽然人员众多,情况复杂,却能玩得协调。在玩的阶段里,公设"罗汉堂"。里面供奉罗汉牌位,铺设十八个神脚睡觉的床铺。神脚们自从"开光"以后,便有了"真神",每天晚上都得在罗汉堂里睡觉了。

罗汉灯玩的时间,一般是大年三十"开光",就是请神灵莅位;正月十六送神,结束玩灯。在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演员们在开过光,穿上罗汉服,画过脸谱后,便是"神脚"了,称作上了"脚马"。上过脚马的神脚,算是真神,一举一动都受约束,必须在一起活动。在没有解除"脚马"的时候,不能私自回家,更不能在家里歇宿。如果有特殊事情必须回家,得由师傅使用符咒解掉脚马。谁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神灵便会找他麻烦,使他头痛发热,不得安宁。

玩罗汉灯,虽然说是玩,其实是非常辛苦的事。每天要跑许多香火,就是到接灯的人家或者村庄去;神脚们还得出大力气,小心谨慎地玩。总是上午出灯,到深更半夜才能回来。有时候走得太远了,还得在外面宿堂。虽然每天能吃许多餐的灯酒,可是,吃灯酒是有规矩的。人家桌子中间只要摆了锅子,不论锅里的菜是多是少,只能是吃锅里的菜了。神脚们又都是别人夹菜给他吃,更是不能随心所欲。总之,不能大吃大喝;不过肚子也不会饿。

罗汉灯极其严肃的一点还有,就是杜绝女性参加,甚至不准妇女出现。连童子的乳母哺乳孩子时,也是把孩子送到僻静之处,让她远远回避。

罗汉灯出灯时由一对"门灯"开路。门灯多是四方型的,也有圆形的,比普通灯笼格外大。上面写着玩灯的堂名。字是正楷的大红字,很庄严。后面是三四对大彩旗;再后面是头首,即负责人。他们拎着香篮,收受各处香火即各处接灯的馈送的礼金、礼物。接着是前场锣鼓乐器;再后面便是神脚了。每位神脚后面都跟着一面三角形的彩旗,虽然是小彩旗却也用长长的竹竿擎着。神脚后面是保场的汉子,约十个人左右。保场的多是年纪稍大,有经验也还有力气的人。他们的任务,是在堆叠的时候保护着所叠的罗汉不倒,人员不出意外。保场的人中间夹着后场锣鼓乐器。整个队伍,除神脚以外,都叫"打散灯"的。一堂灯出来,起码得六十四人上路。

听了董正玉的叙述,包包觉得这玩罗汉灯还真有意思得很。

初三的上午,去年秋天前来提起修家谱的其中一个人,由赵恒生陪着来到赵恒发家里。他特别送来一张像书本大小的红纸,叫做"报贴"。上面用毛笔竖着写了三行小字:

谨报贵府

即日恭送罗汉灯献赏

义本堂赵

赵恒生和赵恒发与来的人寒暄后,来人说:"为了表示对宗族的尊重,晚上特别送红灯来。"又说,他还有许多地方的贴子要送,不耽误了。他走后,赵恒生说:"老家晚上送灯来,我们应该准备些什么呢?"恒发说:"准备灯酒就是了。"于是他俩到姓赵的人家打招呼,要准备八桌接灯的酒。

董正玉知道了这个情况后,找到了赵恒发说:"小娘舅啊,既然你们老赵家送灯来了,不能就只是你们姓赵的接待啊。我们村里是老香火,今年来的灯会不少。灯凡是来了,整个村庄都要承担情礼才是呢。大家都住在一个村上,哪能江西龙灯'各玩各';啊?"

于是,他找到了村上有关人员,商量了接灯的事。商量的结果,凡是来灯,无论是马灯、龙灯、罗汉灯,只要来了,都必须接待。集体情礼,一般送给现金六元,方片糕一对,红绿布各一匹。另外,是哪家宗亲、姻亲或者朋亲,私人赠送情礼的,集体不作干预。办灯酒时,是哪家亲,由哪家先办,办不了的,大家分摊。无论什么情况,私人每办一桌灯酒,集体补助两元钱。还把办灯酒编出了顺序。并且,指定赵恒生、鲁老二和老董四具体负责接灯送灯。还派人到黄墓渡做了"东圩合村"的"香灯笼"来,买了火炮、蜡烛、红绿布、方片糕等等。这样,东圩村接待各种灯,算是有了章程和物资,也有人办理了。

这天,天才黑下来,村东边就传来了锣鼓喇叭音乐的声音。赵恒生、老董四把"东圩合村"的灯笼插上蜡烛,点着了,拎着它站在村东的路口迎接着。村上人听得锣鼓响,也都涌到村口观看。

大家远远看去,大路上红红的灯笼长长的一队,甚是壮观。孩子们都欢呼雀跃:嚯!多好看啊,大家快来看呢!老董四说:"看红灯,罗汉灯哪有龙灯好看。龙灯每板上都是两张火,还举在头顶上。每堂龙灯,几十板甚至一百多板,灯火辉煌,才壮观呢。罗汉灯只是灯笼,拎在手里,哪有龙灯的火亮。"说着,锣鼓已经响到了跟前。赵恒生马上点燃了爆竹,老董四拎着灯笼迎了上去。他俩呈递上了礼金、方片糕和红绿布,又与头首们说了几句话。东圩人要求他们先吃酒,而后再玩灯。可是,那边头首却说,先行社呵,行过社后再吃饭。于是,由老董四领着他们行社去,赵恒生则回到村上,向办灯酒的各户招呼,准备好招待他们。

所谓"行社",就是玩灯的队伍,响着乐器绕着村庄走一圈。据说能给村上带来吉祥。行社有行大社和行小社之分。行小社只是绕着居民集中的村子走一圈,住在小村的零星人家则包括不进来。行大社却要绕着整个村庄,包括所有的零星住户,甚至田地都在内的走一圈。东圩村行个大社,是四五里路程,大约要一个小时。这一回,老赵家的罗汉灯来,当然是行的大社。

社行过后,已经是初更时候了。罗汉灯进入了村西原来的中队、现在是鲁老二合兴小队的晒场上,大家把晒场中心让给了神脚。神脚们从裤子绑腿里拿出云帚③在手上绕着,互相穿插着跑起来,这就是跑阵。接着堆了一辙"一条游龙"和一辙"童子朝拜"的罗汉,算是朝拜了总香火。随即,东圩人便叫停了下来,按照八个人一桌,分发给办灯酒的人家领着去吃酒。

由于妇女不能抛头出面,领灯酒的,多是各家男主人。有的男主人没空,则是男孩或者别人代领。进入村里的路口烧着一把稻草,玩灯的人从烧着的稻草上跨过,进入村里,叫做"过烟火",标志着人、神相隔的意思。

赵恒发家也领到了八个吃灯酒的人。这其中,有两个神脚,六个"打散灯"的。包包认为这是新鲜事,自始至终都在注视着。他阿爸恒发像过年请祖宗那样,特别把堂前吃饭的四方桌子转了方向,让桌子板缝横向对着大门,把酒、菜在桌子上摆好,中间特别摆了一个火锅,里面有着丰富的菜肴。韩妹妮也像过年那样,特别烧了发铁4。玩灯的人来了,恒发把发铁用酸醋浇着,让它喷着酸醋的香气,放在大门的门槛处,吃灯酒的人都从发铁上跨进来。进屋后,两个神脚径直往桌子后面,面向大门端端正正地坐下,还把两只脚放在一起,不使动弹——这里称作上席;然后,打散灯的才依次坐好。

这些人落座以后,两个神脚面前又各放上一只空碗。吃饭之前,他们都喝了少量的酒。神脚们吃的菜都是同桌的人夹在空碗里,他自己却不在菜碗里夹菜;吃的饭也是别人端来。整个吃饭过程,别人有说有笑,而两个神脚却总是一股正气地端坐着,丝纹没动,缄口不言。

包包见了,觉得奇怪,特别问他的阿妈。韩妹妮说:"这些神脚,天天都有真神当值。而且是五猖神,凶狠着呢。当值时,他的一举一动就是神的举动。无意中说了什么,往往就成了真,哪能随便讲话呢?脚手只要惹一下猫狗鸡猪,这些东西马上就会死去。十八个人当中,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谁是当值的。所以,到了人家,只好双腿并在一起,端端正正,斯斯文文地坐着呢。"啊,原来如此,难怪他们连吃菜也由别人夹给呢!

大约十分钟的样子,外面便响起了"镗、镗"的锣声来。一位打散灯的说道"催锣响了,我们也该走了。"恒发说:"对不起,招待得不周,请大家原谅啊!"一位年纪大的人笑着说道:"宗家人家,打扰得很呢,这么好的招待,我们感谢了。再见啊!"说着,这八个人都起身还从发铁上跨了出去。

"催锣"响过五分钟的样子,吃灯酒的人都集中到一起来了。于是,场上锣鼓声大作,叠罗汉开始了。这时,各户私人的情礼纷纷送来。于是,由赵恒生、老董四带领,到送过情礼的人家挨着门户"拜香火"。"拜香火",就是所有的神脚都到人家门口,手拿云帚,跑阵,叠小罗汉,堆着小童子向门首朝拜。每到一处,都是爆竹迎、送,每户虽然只有三五分钟,可是,全村拜过香火后,也已经是深夜了。当再来到晒场上时,董正玉招呼说:"高邻宗家,我们没有准备给你们宿堂;大家还要往回赶,辛苦得很,就不要再叠了。"因为给罗汉灯宿堂,先要请神,把准备给神脚睡的地方进行整肃,要有一番准备。叠罗汉的人听了,还是郑重其事地叠了起来。

董正玉吩咐把买来的蜡烛给他们的灯笼里都"换了一朝烛"。于是,鼓点再响了起来,在灯笼的烛光下,神脚们拿着云帚穿插着跑阵。人们用嘴巴打出的口哨声,啸声悦耳,此起彼伏,短小的爆竹一挂接一挂地爆炸着。深夜的人们振奋了,场上热闹起来。在保场人的协助下,神脚们的罗汉叠了一辙又一辙。已经叠过十五辙了,还不肯停下来。村上许多曾经玩过罗汉灯的人,也到中间保场。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董正玉竭力叫停,才歇了下来。他们整好队伍,响起了前后场的乐器,头首们向东圩的人打着招呼。赵恒生又说:"对不起啊,我们太没条件,连宿堂也没有准备。都这么晚了,还让大家往回跑,真不像话呢!"那边的人却说:"玩灯嘛,深夜回去是正常的。我们今天是在鲁班门前卖斧头呢,还请多多包涵啊!"于是,双方都客气了一番后,浩浩荡荡的队伍,在乐器和爆竹的欢乐声中,徐徐地离村而去了。

这一个正月里,几乎天天都有灯到东圩村来。不是罗汉,就是马灯,或者是龙灯。有时候,前脚才送走了一堂灯,后脚又接来一堂灯。这些灯都是南陵圩的,繁昌这边居然一堂灯也没有。因为东圩是附近比较大的村庄,离漳河不远,早年又曾经玩过罗汉灯,受过南陵许多村庄的款待,算是玩灯的"老香火"。因此,凡是过了河的灯,都到东圩村上来了。因此,东圩村从初三开始,便忙着接灯,一直忙到了十四。而接来的灯,大多数都吃了酒。东圩村的人家,每户都办了三四轮灯酒。于是,许多已经多年没有来往的亲朋,又都交往起来。大家都说,玩灯虽然啰唣,却增加了友情,把已经淡忘的人情网络又激活了,人气也跟着旺盛了起来。(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官妖 三寸人间 逆天邪神 超神机械师 升迁之路 明天下 韩三千苏迎夏 赘婿 帝霸 贴身兵皇
相关推荐:
苍天之叶纸扎人盗墓他的嘴不会撒谎木偶之死逆天的癞蛤蟆浮途世界三界棺龟仙奇缘白金战士空间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