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零点看书

书架
河东河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河东河西

泾川和陵阳的水将这块平坦的土地冲出了一条河。这河蜿蜒流淌近百公里,枯水时静静地,宽不足百米,洪水期咆哮着,也不过两三百米,向北流去,到了鲁港,便汇入了长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人们叫它是漳河。

由于漳河的原因,这块平坦的土地,分成了河东河西。又因为河东河西的原因,被历代政府分成了两个县。本来属于一块的土地,一样生活习惯的人们,因此有了不同的政局环境。

河东的人们,早些年被河西的人称做是守旧的一族;河西的人还戏称"我们是红太阳的天,你们是白月亮的天呢。"可不是么,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河西的人连一点自留地也没有,菜园地每人三厘,还丈量得紧绷绷的。而河东的人不仅有自留地,还有口粮田。河西的人饲养家禽家畜被诧斥为"资本主义倾向1",受到限制,连零星的芽豆芽也算是搞资本主义;而河东的人,大棚的鹅鸭放养,大担的蔬菜上街去卖,也没有人干涉。更有甚者,每逢春节,河东的人玩龙灯、穿马灯、堆罗汉,这村玩到那村,常常通宵达旦,因为多是亲朋好友迎来送去,河西当权的人说"那是搞宗派","复活四旧",禁止河西的人搞这样的活动。

河东有个渡口,当年叫做许村。因为坐落在圩埂旁,临着渡口,人来人往不断,便开了两三家小店,形成了一条小街。每天早上,附近的人也到这里买卖东西。其中有一位常来卖菜的农民,叫秦有进,二十四五岁,天天拎一篮子蔬菜来,不论巧贵,总把它卖掉,卖完就到生产队里做工,每天如此。他每天少做一早上的工,能收入卖菜的钱一元左右,虽然只是很少的钱,而当时做一天的工分,还不到一元钱呢。这样,他工分做了,小钱也有的用。

河西有个小镇,叫双木铺,在许村正西十公里。有三百米长的街道,没有私人店铺,只有一个大供销社、一个茶馆,其他的房屋就是机关和粮站以及学校了。这条街道,东临圩田西傍山,历来是吃圩米、烧山柴的好地方。早年,附近的人非常羡慕这里。秦有进的父亲过世后,他的母亲就认为这是个好地方,改嫁到了这里,还为秦有进生了个异姓弟弟叫李万平。因为吃米是圩区田里产的,烧锅柴就出在后面山上,感觉上是吃不愁,烧不愁。而许村的秦家,烧锅柴没有来源,常常着急,因此,总是羡慕李家。

大集体时期,河西的干部只准社员一心一意在生产队里劳动,要是做了别的什么,就被斥之"歪门邪道",资本主义行为。于是,还不到二十岁的李万平,一心扑在生产队里,每天从太阳出山,到太阳落山。由于他年纪轻,身体好,从来不贪懒,年年被评为"五好社员"。可是,他家里除了生产队分的吃饭粮外,难得有一分钱,连衣服破了,老娘想买个针头线脑也很困难。

逢年过节,秦有进总是买些糕点来看妈妈。见这么大的弟弟总穿着补丁摞布丁的衣服,连一件象样的衣裳也没有,就对弟弟说:"万平,你也不小了,现在的确凉衣裳行时得很,你也该做一件穿穿。象你这样窝窝囊囊,哪个姑娘能看上你啊?"李万平只是笑笑说:"我这样比别人'前面挂豇豆,后面结南瓜';(衣服破得前面成布条,后面打成了结)好多了呢!"他只是说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话,不好意思说"我没钱"!

当年,河东河西的人都住着草房,生产队里都养着耕牛,田里收的稻草只能派作盖屋和喂牛的用场,生活燃料必须另想办法。李万平住在山边,对烧锅柴并不烦神;而秦有进离山太远,烧柴成了他头痛的大事。他每每来妈妈这里,回去总要挑一担柴;李万平有时候到哥哥家去,也总挑着柴禾。许村人烧柴普遍困难,秦有进因为有李万平家的柴禾,感到很幸运。

七十年代中后期,河东人来了个"灵活创造",陆续地办起了一些小窑厂,烧制大平瓦,解决屋上盖草的困难。于是,当地的人们率先盖起了"省草屋"。这样,盖屋的草可以省下来做烧饭的燃料了。所谓省草屋,就是泥土墙的屋顶上盖瓦的房子。河西的人见了河东的人家屋顶盖上瓦,心里痒痒的,可是,没有条件盖得上。

邓老复出后没几年,河东的人便把原来是集体的田,分到了各家各户。河西当政的一把手见了,在各种大会上再三警告:河东的做法是"倒退",是在搞资本主义,决不会长久;我们决不准许那样干!河西的人只好省了这条心。

过了一年,河西的人没有看见河东的"资本主义"被禁止,相反,还越发地"深入",连原来生产队的所有财产都瓜分掉了。河西的人想跟着学。这位一把手居然大发雷霆之怒,说:"谁要是分田单干,我就处分谁;你们要想分田,除非我不在这里工作!"于是,河西人"蠢蠢欲动"的分田举动,停了下来。

再过了一年,河西人看到河东那"倒退的资本主义",根本没有纠正的样子,便"不问三七二十一",一哄而起,强行地把田分到了各家各户。由于没有得到政府允许,大家都以为只是苟且之举,谁也没有慎重。因此,土地好歹不均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久,这位一把手果然"不在这里工作"了。新来的一把手对分田到户不置褒贬,只向各户索要钱粮国税。再过了一年,新的一把手叫村干部们将分给各家各户的田亩数子登记造册,大家这才知道分田到户不再犯法了。于是,有的生产队还想把田重新搭配好再分,可是,由于既得利益者强烈反对,再行分配的计划,没能实现。

这么一折腾,河东人比河西人富足了许多。他们又是率先推倒了泥土墙,盖起了砖墙瓦房;不久,又改建成了水泥钢筋结构的小楼房;河西人紧赶快赶,总是落后一步。

临近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造05国道。当年这条国道最初设计时,是要经过河西双木镇的。因为河西有着漫长的小山,道路从山下经过,可以节省许多良田。当时河西的当权者强调要保护土地,哪怕是山地,也要保护,不让国道从河西走。

河东人却欢迎这条国道从当地经过。国道经过许村,许村趁此机会大力开发,居然将许村改称"许镇"。这么一改,许镇迅速发展起来。现在规模比从前的县城也不小。而且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繁华得很。昔日卖菜的秦有进,因为集镇的发展,把他的土地占去了,他成了没有土地的农民,便索性用占地补偿费,开了个蔬菜批发门市。虽然还是卖菜,可是,今非昔比。从前是提篮小卖,现在却用汽车拉进送出。因而,他拥有了高雅的楼房、运货的汽车。人们称呼他不再是"老秦",而是"秦老板"了。

河西双木街上的李万平,田分到户后,自己在家做了两年,就和村上的伙伴们到外面去打工。虽然自己精明能干,可是,打工老是接不到工资。于是,他对打工没有兴趣,经常在家里与老父亲种田。田里出产是有限度的,做得再好,只能衣食饱暖,要想跟上社会发展,总是望尘莫及。近年来,打工的工钱虽然不愁了,可是,他连着娶媳妇,盖二楼,经济上仍然觉得很紧张。与哥哥秦有进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不仅是李万平,就是这双木铺的街道,本来比许村"繁荣"许多倍,如今,虽然也"发展"了,可是,却比不上现在许镇的一个小市场了。

人说"三十年河东转河西"。这个河东、河西的变化,也真的快捷。早年,河东比不上河西,现在河西却比河东落后了许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去询问三老,三老说:"河东开放得早,有着先天的优势;河西现在虽然也在发展,可是,河东的条件更优越,发展得更快。河西要想赶上河东,缺乏先天实力啊。"我仔细想想,觉得三老说的道理,既非常浅显又十分深刻,很是耐人寻味。(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推荐:
官妖 三寸人间 逆天邪神 超神机械师 升迁之路 明天下 韩三千苏迎夏 赘婿 帝霸 贴身兵皇
相关推荐:
苍天之叶纸扎人盗墓他的嘴不会撒谎木偶之死逆天的癞蛤蟆浮途世界三界棺龟仙奇缘白金战士空间战争